期刊简介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10月1日,创刊时杂志名称为《中华卫生杂志》,1960年与《中华医学杂志》、《医学史与保健组织》合并,改名为《人民保健》;1978年11月25日复刊时更名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本刊是我国预防医学界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学界中历史最悠久的公认的核心期刊。本刊编委会由全国著名的预防医学专家组成,审稿专家涉及预防医学及临床、基础 医学各个领域,他们均是活跃在第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造诣很高的专家教授,学风严谨、事业心强,是本刊特具权威性的保证。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150/R
- 国内刊号:11-2150/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获中华医学会华瑞杯编辑规范奖期刊收录: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毒理学生物标志的研究
徐厚恩
关键词: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生物标志物, 毒效应, 转基因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应用, 科学技术研究, 检测, 代谢产物, 雌性激素, 污染物, 实验动物模型, 离子体质谱法, 方法学, 动脉粥样硬化, 致突变作用, 性激素水平, 食品毒理学, 染色体损伤, 内分泌紊乱
摘要:毒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用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疾病(中毒)的生物学变化过程,特别是观察毒效应的生物标志。检测生物标志物方法学的更新,必将对毒效应产生新认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也随之带来新变革。回顾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损伤和DNA损伤检测在毒理学的广泛应用,致突变作用作为一种特殊毒效应已列入毒理学的篇章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近年来又有新的进展,由于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快速检出产生毒效应的一些易感基因,成为可供检测的易感生物标志(susceptibility biomarker),易感人群会获得保护;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毒理学实验动物模型的更新,例如Apo E基因缺陷小鼠的培育成功,使我们可以获得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样硬化比较理想的模型,会进一步推动心血管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的发展;一些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例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生物材料中过量负荷的痕量元素可检出达10-9数量级,已用于研究稀土元素在骨髓、海马中的靶剂量,可供检测稀土在人体过量负荷的接触生物标志(exposure biomarker);关于外源性雌性激素污染物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国际上对体内雌性激素水平的了解,已从测定雌二醇含量,发展到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其代谢产物16α羟雌酮(不利于健康的)和2-羟雌酮(有利于健康的)的测定,这种和乳腺癌危险性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被认为是指示早期功能变化毒效应的效应生物标志(effect biomarker)。以上说明生物标志的研究会因先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发展不断更新,毒效应的观察也会不断深入。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曾提出近期加强方法学研究学术交流的重点:①致癌性(包括转基因技术);②内分泌紊乱;③免疫功能。毒理学研究的信息与科技,会影响一个国家有关领域发展的步伐,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友情链接